本报讯(记者 唐凯 实习生 胡湫明) 重庆渝派服饰秘书长李勇,这几天出门必然带着两块手机电池,因为每天要接四五十个电话的他,嘴里重复着几句话:“人”、“设计师”、“确实没有了”。也就是在这两天,重庆欧韩时尚厂的郑玉英开出20万年薪的待遇,却还是没找到合适的设计师。
当“缺人”的声音在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响起时,萌发“第二春”的重庆服装产业,却陷入了另外一个巨大的困境,高端设计人员的奇缺,千人需求的招聘会仅有40人应聘;老板开出年薪几十万却仍引不来凤凰落户。
千个岗位来了40应聘者
1870∶1,这是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,最热门岗位的竞争比例;40∶1000,这是2月28日,重庆服装行业首次在本土举行的设计师招聘会上面对的尴尬。
周一上午,朝天门渝派服饰城6楼,偌大的招聘现场面试的人数不到50人,而重庆的300多家企业为应聘者提供了包括:设计师总监、设计师和设计助理等多个职位。“我们特别找来了工作人员维持秩序,现在看来是多余了。”渝派服饰秘书长李勇坦言,当天的招聘会确实有些冷清。
据记者了解,前来应聘的设计人员大多数都是在浙江、广东服装行业的从业设计人员,他们大多祖籍重庆、四川,很多人愿意留在重庆的原因还是出于兼顾家庭、个人生活等方面,而选择不再东南飞。
“我就是因为母亲常年生病,需要有人在家照顾才选择留在重庆的,没想到重庆本土对设计师的需求会这样大,而且总体待遇不比沿海低。”出生在沙坪坝,已经在广州一制衣厂从事设计工作5年的设计师黄齐亮告诉记者,感觉这次选择也不错。
当天应聘成功仅20余人。
孤独的80后“金领”
设计师难找是待遇没有吸引力?在渝派服饰协会的常务副会长黄明伟看来,重庆给设计师的待遇总的而言和沿海相比,还是很有竞争力。
“一年冬季四个月下来,我的设计师拿到手的有40多万块。”黄明伟给记者介绍,重庆服装设计师的薪金结构和沿海不同,沿海是底薪高,提成少,而擅长“短、频、快”的重庆服装业,则是开出每月三五千不等的底薪,而将设计师更多的收入与产品销售情况直接挂钩,比如每卖出一件服装就会给他提2~3元的设计费。
“以去年冬装为例,火爆的款式,通常能批发10万件以上,那么一位设计师靠提成就能挣到几十万。”李勇为记者算了一笔账,百万年薪的设计人员在重庆服装业内已经不再是传说,而且他们大多还是清一色的80后,相比很多同龄人,他们更早地实现自己的“金领梦”。
产业升级从“山寨”到原创
“巨大设计‘人才短缺’背后,是整个服装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结果。”李勇一语道破目前重庆服装行业高端人才缺乏的原因。
“以前,重庆的服装行业是作坊式的,处于简单的‘山寨’局面,别人的版型拿来稍微改一下,就成自己的了。”李勇告诉记者。“现在,渝派服饰量已经做上去了,许多遇到了瓶颈,需要通过自主设计来完成产业升级。”某品牌负责人游经理说,他们企业遇到的瓶颈,就是服装上款速度不够,对市场的攻击力度不强。
“特别是女装,原来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快节奏。”游经理还举例道,西班牙的ZARA,作为服装的世界名牌,ZARA一个星期能把店面的所有款式换一遍,“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现在我们企业平均一天可以出一个款,以后争取能一天出三个款。争取借此机会在全国打响品牌。”
市场激烈竞争的格局,让重庆服装老板们纷纷向设计团队砸出重金。然而,整个重庆服装业的设计板块以前几乎全是空白,导致出现这样的招聘困局,也在所难免。
“饥渴”背后的重庆思考
“像这种中高端人才出现短缺的现象属于结构问题。”在重庆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王秀模看来,重庆服装业设计师出现的情况,不是这个行业的孤案,对于许多行业的转移和升级都有很强的代表性。
王秀模认为,政府应该从三方面着手:首先政府一方面要在政策上鼓励用工企业提高职工福利;同时,政府还要向劳动者宣传,让他们正确定位,积极就业。其次,政府应给供求双方提供有分析、有针对的信息,比如分区域性的、岗位分布的信息,而不是传统的简单数字信息。最后政府要针对不同专业、不同程度的就业和失业员工规划和引导他们参加培训。
“现在中国面临产业升级,结构变化,中国要进入一个劳动力全员培训的时代,来应对这些挑战。”
编辑:李一